有人問:「究竟什麼是腫瘤藥敏測試?」「進行藥敏測試對于治療癌症有何意義?」
相信大部分人確診患病之後,會馬上積極尋找最佳的治療方法,問題是,治癌的方法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究竟點揀?
根據Google 大神的解釋,化學藥物治療(即是我們常聽到的 「化療」)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是,不同病人身上的腫瘤細胞因生物學特性不同,對化療藥物的敏感度也不相同,導致在臨床治療中有相當部分的腫瘤患者,對治療藥物產生耐藥性或者療效不顯著,甚至拖長了化療的時間,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腫瘤藥敏測試」(Chemosensitivity Test)大大提升了對患者制定化療方案的精準度,更加有效地對抗癌症。雖然網上關於腫瘤藥敏測試的中文資訊不多,但其實自上世紀70年代末起,腫瘤的藥敏性研究已開始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利用藥敏測試更加精準地對患者進行化療。目前來說,國際頂級的醫院也常規進行腫瘤藥敏測試,在香港也有一些地方可進行此測試。

我在網上搜尋到的關於藥敏測試的相關資訊,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體外化療藥物敏感性實驗
原文出處(節錄):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hk/health/3bve2g.html
一、藥物敏感性實驗意義
目前化療藥物的治療方案主要還是採用指南上一線和二線的藥物推薦,這些是NCCN(美國國家癌症網絡)上基於證據和共識的一種分類,一線是基於高水平證據提出的建議,而且專家組的意見是一致同意的。二線是基於低水平證據提出的建議,專家組一致同意。
但臨床的經驗性化療方案的緩解率僅為30%~50%,通過藥物敏感實驗篩選對個體最敏感的化療藥物,實現腫瘤患者的個體化化療,可能是提高化療藥物療效和減少無效用藥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化療藥物作用機理
我們首先從化療藥物的藥理機制來說起,我們知道腫瘤細胞分裂和增殖旺盛,因此這需要不斷地合成DNA,所需要的DNA的原料核苷酸也比較多。所以多數化療藥物其實是作用在這麼一個過程之中。如抗代謝類藥物,吉西他濱、甲氨蝶呤、5-FU、卡培他濱是通過抑制核苷酸合成代謝。烷化劑環磷酰胺,脫皮異構酶I抑制劑伊立替康和鉑類藥物是干擾DNA的複製。蒽環類藥物如表柔比星是干擾轉錄過程。抗微管類藥物紫杉醇、長春新鹼類是干擾微管蛋白的聚合、解聚。
這樣的作用機理,很好地說明了為何化療藥物應用這麼廣泛,幾乎很多腫瘤都可以用,價格較為便宜,也容易獲取。但是缺點大家也都能知道,化療藥物敵我不分,它們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正常的細胞,毒副作用大,個體療效差異也大。而且研究表明,不管用多少次化療,只能殺滅一定比例的癌細胞,並不能把所有的癌細胞殺滅乾淨,除了白血病等極少數的腫瘤,幾乎沒有腫瘤可以通過化療徹底解決問題。平均而言幾個療程下來也會產生耐藥。但總體而言化療還是一個腫瘤控制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武器。
三、腫瘤化療藥物敏感性實驗
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就已經有人報告採用晚期癌症患者的腫瘤組織來進行抗癌藥物敏感性的檢測,通過這樣的方法病人中位生存期也有明顯延長。目前開展的腫瘤藥敏實驗有體內以及體外兩大體系數十種方法。
1、體內藥物敏感性檢測
體內藥物測試方法具有模擬人體的內環境,保留腫瘤組織細胞在體內的活性以及解讀機制,藥代動力學更加接近人體、準確性以及敏感性高等特點。
比如使用裸鼠移植法,首先需要養好多老鼠(幾百隻是正常),因為好不容易做一次實驗,即使只做肺癌一個癌種,那也要做Ⅰ、Ⅱ、Ⅲ、Ⅳ期,再使用不同的化療藥物來查看藥物敏感性,還要分出對照組……
然後移植接種腫瘤培養60d左右,接下來就是每日觀察小鼠生活情況,記錄潛伏時間及腫瘤外觀……當然這裏還會出現移植不成功的情況……
2、體外藥物敏感性實驗
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相繼建立了各種體外腫瘤藥敏實驗,為腫瘤的臨床個體化治療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體外測試腫瘤藥物敏感性的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目前最常用的有人體腫瘤細胞集落形成實驗(HTCA)、四唑藍比色法(MTT)、三磷酸腺苷生物發光法(ATP-TCA)、微組織塊培養法(HDRA)以及膠原凝膠液滴包埋培養藥物敏感性實驗法(CD-DST)等。這裏着重介紹下ATP-TCA和CD-DST。
1) ATP-TCA
該方法原理是內源性ATP含量可反映細胞活性,因為ATP是細胞代謝過程中的主要能量來源,細胞代謝過程中ATP水平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 將腫瘤細胞在含有系列濃度的化療藥物條件下進行培養,一般有6個稀釋濃度:200%、100%、50%、25%、12.5%、6.25%,培養時間為2天~5天。
培養結束後,提取病測定培養孔中的ATP濃度,ATP的測定是採用熒光素-熒光素酶系統來進行的,該系統在有氧條件下,發光強度與ATP濃度成正比。ATP的濃度反映了培養孔中的活細胞數量,含量越高,活細胞就越多,對化療藥物的抗性就越高。
總體實驗過程為:
腫瘤-機械解離和消化-細胞懸液-加入藥物/培養基-孵育3~5天-提取ATP-ATP熒光測定-評價。
2)CD-DST
a)CD-DST技術及原理
Yang J與1979年將老鼠乳腺癌上皮細胞種植到膠原凝膠基質中,發現腫瘤細胞在凝膠中生長狀態十分接近其在生物體內的生長形態。之後,KoezukaM等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將膠原凝膠包被培養和圖像分析系統相結合,找到一種新型測試藥物敏感性的方法。1997年撰文發表,建立了CD-DST(Collagen gel Droplet culture Drug-Sensitivity Test)的體外藥敏測試方法。自此,開始了CD-DST在各種實體瘤標本甚至包括胸腹水標本上的廣泛應用。
作為化療藥物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優秀檢測手段,基本他克服了細胞需求量大、實驗操作複雜、設備要求高、實驗周期長、標準不統一、與臨床相關性低、無法區別腫瘤與非腫瘤細胞等一些體外化療檢測方法的缺陷。
b)CD-DST技術檢測流程
這裏我就簡單說,分為原代細胞培養、藥物敏感性培養、結果分析幾個主要步驟。
該方法的可評價率還是比較好的,手術材料的可評價率可達到80~90%,活檢材料有一些方法取到的材料相對來講可評價率低些,但總體來講也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四、總結
個體對藥物的反應是不同的,即使在同種腫瘤、同樣病理分型,同樣臨床分期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出現這種差異。傳統的「菜譜式」經驗性化療很可能造成化療藥物無法緩解病情甚至進展的結局,不僅增加患者經濟負擔,還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更可怕的是導致出現多重耐藥。因此,通過個體化化療方案,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最佳方案進行治療。
相關資訊:
基於病人自體腫瘤細胞體外培養模型的個體化精準用藥https://www.hea.com.tw/infoDetail.asp?id=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