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次分享「高溫熱療」(Hyperthermia)療法後,都有不少人問我究竟高溫熱療是什麼,香港是否有此類療法,希望我分享更多。其實google都可搜尋到香港關於此療法的診療中心,我就不在此提及,今次則是根據我在網上得來的資料對局部熱療作較為詳細的說明。
根據資料我的理解是,關於局部熱療的效能等同於使到體內某個指定範圍維持高溫,透過兩個非侵入性電極來提升腫瘤區域的溫度。電極產生的非輻射性電磁波會令體內水分子振動,並加熱該部位的組織至溫度高於40℃,而且不會到傷害旁邊的健康組織。
當腫瘤細胞遇到熱力時會變得敏感,對熱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呈現反應。這些蛋白物質到達(腫瘤的)細胞膜就會呼喚免疫系統的「殺手細胞」來攻擊腫瘤,達到治療效果。
利用局部熱療機產生的熱力,能夠有效加速腫瘤的血液循環和氧合作用,導致化療藥物更廣泛地分佈同時更容易被腫瘤細胞吸收。由於熱力已令腫瘤組織變得更加敏感,因此放射性治療的效果也會更顯著。

熱療在美國和台灣等地都較香港普及,網絡資源也較多,以下這篇資料很詳盡,建議有興趣的朋友看看。
癌症治療–熱治療的過去、現在、未來
原文出處(節錄):https://elearning.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2592
腫瘤熱療法(Hyperthermia)在台灣醫界逐漸升溫,陸續有許多醫院投注心力,期望藉由腫瘤熱治療法,涵蓋不同範圍與不同的適應症,為癌症治療發掘更多的希望曙光。
現代癌症治療的鐵三角為手術治療、放射治療、藥物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目前熱門的免疫療法)。有賴於開刀與麻醉技術不斷的進步,有愈來愈先進的手術方式可治療腫瘤;放射治療起源於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侖琴(Wilhelm Rontgen)發現X光之後,慢慢才開始發展;而化學治療則是以兩次大戰期間的生化事故為契機來開發抗癌藥物。總而言之,目前的治療方式大多是百年間發展的產物,但如果是100年以前的人罹患癌症怎麼辦呢?比較表淺的部位可以開刀,那其他不容易開刀的部位要怎麼做呢?其實”熱”是常用的替代療法。
熱治療的起源
- 西元前1500年以前:古埃及在醫療捲軸便有記載運用熱治療乳房腫瘤。
- 西元前460-370年: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說:「藥物(內科)治療失敗時,就用手術刀(外科)切除;手術刀(外科)不能治癒,就用火(熱治療)治!」。
- 西元936-1013年:阿拉伯人以燒紅的烙鐵治療頭頸部腫瘤。
- 19世紀後科學家發現部分罹患腫瘤的病人,感染丹毒後持續高燒,過程中發現腫瘤逐漸消退。
- 直到1970年代後開始透過細胞、分子等微環境的實驗,來探討為什麼〝熱〞可以殺死腫瘤,醫學研究發現溫度一旦達到42.5℃則腫瘤細胞會開始死亡,且溫度愈高,殺死等量腫瘤的時間愈短。如43℃加熱4小時殺死腫瘤的量約等於54℃加熱3秒鐘,或57℃加熱1秒鐘;由此可見熱治療最主要掌控的變因有兩種:時間與溫度,掌控好此兩項變因,就能有效的殺死腫瘤細胞。
熱治療的原理
熱治療其實是一體兩面,除了可以被用作殺死腫瘤細胞的手段外,同時也可以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例如人體受到感染會發燒。既然它的發展起源那麼悠久,且於1970年代就已了解腫瘤熱治療的原理,又為什麼直到現在才重新被重視呢?主因有二,第一:1990年代起,因為藥物治療和放射治療的蓬勃發展,掩蓋了熱治療的光芒,但放化療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們就開始追尋是否有其他治癌的方式;第二:醫療科技的進步,對於熱治療的掌握更準確,可進行「精準熱治療」。
對於腫瘤細胞而言,如果加熱到39~41℃就會造成腫瘤細胞暫時性的生長停滯,大於42~43℃即可依不同的加熱時間來造成不同程度的永久腫瘤細胞死亡,但要注意的是對一般正常組織也可能造成影響。
而針對腫瘤旁邊的微環境,熱治療也可達到一定的效果,意即要成功的把腫瘤殺死,除了腫瘤本身,週遭環境的改變也是重要關鍵,通常在腫瘤周邊的微環境一定是適合腫瘤生長的環境,但透過熱治療的方式,促進腫瘤周邊微血管循環變好,同時間搭配化療藥物就可以幫助藥物更容易到達腫瘤所在的位置。又以放射治療為例,放射治療是需要氧氣的,藉由氧氣可增加放射線所產生之自由基來殺死癌細胞的效果,但腫瘤旁的微環境大部分是缺氧的,所以如果改善循環就會提高攜氧能力,更能有效的殺死腫瘤細胞。另外,也可透過熱治療來改變腫瘤周邊的PH值或養分組成,讓本來是適合腫瘤生長的環境轉變成不利腫瘤生長的逆境。
熱治療的策略
相較於一般人體正常組織,腫瘤內部血管生長凌亂且血流分布不均勻,因此在同樣的加熱過程中,正常細胞遇熱時,會透過血流循環而降溫,但當腫瘤細胞遇熱時,則會產生堆積效應,熱會更久的被保留在腫瘤當中,早期腫瘤熱治療就是運用這樣的原理來進行。
現今熱治療的發展突破,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醫學影像的進步。現在可以利用先進影像技術,如超音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與加熱的平台相結合,清楚知道腫瘤和周圍正常組織的位置;第二:加熱方式的演進。利用不同的電磁波與不同的能量特性去選擇適合的治療部位,使得加熱更有效率且非侵入性,如表淺的腫瘤可利用遠紅外線或微波治療(它們的特質是能量堆積在表淺的部位所以適合用在表淺的腫瘤);另外射頻電磁波(Radiofrequency, RF)或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適合深部腫瘤,它們可以避開表淺組織直達深部,就像用放大鏡聚焦陽光,只有焦點的地方會有能量的匯集,中間經過的路徑幾乎不會有溫度的上升;第三:溫度監控的改良。以前只能用估計的方式,現代則能做到在身體的空腔監測溫度,或是利用核磁共振的影像序列,去探測加熱部位的溫度是多少,更準確有效的監測治療部位的溫度。核磁共振主要是透過磁場的改變,水分子隨著溫度愈高,運動頻率會增加,因此可以做出數學運算得知是否達到預期加熱的溫度。
熱治療的選擇
腫瘤熱治療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市面上也有許多熱療機器可選擇,大致上可以溫度與治療範圍區分,兩者息息相關,39~43℃溫度較低則治療範圍大,可以進行區域甚至全身的熱治療,主要目的為清除微觀腫瘤細胞,並且增強血管的通透性和滯留效應,進而增強化學和放射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超過60℃的熱治療則適用於局部治療,因為高溫所以不需搭配化放療使用,短時間就可使蛋白質變性分解,達到腫瘤消融的效果。
39-43℃之熱治療,以區域來分:可以分表淺、深處、體腔內及全身型。
- 表淺治療:
以遠紅外線∕微波加熱的方式,適用於治療體表下3公分內之腫瘤,在歐洲最常應用在復發合併有皮膚轉移的乳癌、黑色素細胞瘤及頭頸部癌症。 - 深部治療:
以射頻電磁波來聚焦身體深部病灶,目前多搭配化學和放射治療來使用,加熱至接近43℃增加局部微循環,增強化放療治療效果,根據臨床研究報告指出,放射治療合併熱治療輔助運用在直腸癌、子宮頸癌、膀胱癌三種癌症,會比單獨使用放療效果佳,且研究證實化療合併熱治療及放療合併熱治療皆比化療或放療單獨使用效果好,但惟需注意的是,同步化放療與同步化放療加上熱療直接比較的結果還需進一步臨床研究探討。 - 體腔內治療:
一般在肋膜腔或腹膜腔的腫瘤很難控制,藥物難以到達且擴散比例高,目前可透過手術方式打開肋膜腔或腹膜腔,以熱水灌注加熱到約43℃,並搭配化療藥物來進行腫瘤熱治療。此方式治療效果佳,但有一定風險,相對需要有良好的體力才可施行。 - 全身型治療:
利用遠紅外線在胸腔部位加熱,透過血液循環到全身進行熱治療,配合化療可提昇化療效果。
大於60℃ 之熱治療:治療範圍以局部為主,具有腫瘤消融的效果,不須特別搭配其他的治療方式。多以HIFU高強度聚焦超音波加熱來施行。
高溫高強度之腫瘤熱治療需要使用良好的影像導航,目前主流有超音波與磁振造影二種影像導航方法,超音波影像適用會動的器官,核磁共振影像解析度高但較適合不會動的器官。如結合核磁共振影像導航與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FU)的「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MRgFUS),可加熱腫瘤組織,使其蛋白質變性進而凝固壞死,目前可運用在良性的子宮肌瘤、骨關節炎,乃至惡性的骨頭轉移。以治療骨轉移為例,超音波能量直接被骨頭吸收,熱消融破壞目標腫瘤,但需與重要神經及器官相距0.7~1.0公分的聚焦安全距離,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注意下列情況是無法使用深層透熱治療的,包括:
治療前半年有發生中風或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體內裝有心臟節律器或其他金屬物者、疼痛知覺反應明顯降低者、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或其他經由醫師認定有禁忌者。
上期回顧:高溫熱療與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