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因為身邊的朋友不斷尋找治癌方法,有時也會與我分享他們的研究所得。坦白說,這些資料既多且亂,有時都不知從可說起。其中一種聽得比較多療法,就是「螯合療法」(Chelation Therapy)。
從google 所得的資料,螯合療法是把一種合成胺基酸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以靜脈滴注方式注射入體內。螯合劑會經由一根比一般抽血用還幼的注射環抱針通過靜脈注射輸入體內,環抱著那些有害、過量或異位的重金屬毒素:如鉛、水銀、鎘、鋁‧‧‧等,以無毒害的狀態,安全地經排泄器官(腎臟為主)排出體外。正常健康地運作的金屬元素在體內的結合物因螯合親和力較強,是不輕易被螯合劑抽走的,而且也很容易補充。這個治療必須由註冊西醫執行。
螯合療法近年愈來愈多被用到預防和治療疾病,如癌症、血壓高、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腦退化等。我會在這裡分享一些有關螯合療法的資料,第一篇是關於心臟病的治療。

原文出處: 都市日報
螯合療法減心臟病 美國研究10年結果
冠心病是現代富裕國家的頭號殺手,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服藥、做手術,但數據顯示,冠心病的死亡率一直以來不單沒有降低,並有年輕化趨勢。美國國立的研究中心聯同心臟研究組織耗資3,000萬美元進行為期10年研究,顯示一種名為「螯合治療」的另類療法,對付冠心病效果理想,而且安全。
72歲的黃女士(化名)2009年因胸口不適及氣促入院,做了全身檢查及心電圖後,醫生懷疑她患有冠心病,建議做冠狀動脈造影,若果確診血管栓塞便要通波仔。由於害怕做手術,她四出尋求其他有效療法,認識到一種以治本為基礎的螯合療法(Chelation Therapy)。「醫生對我說:通波仔也非一勞永逸,通常在手術後半年起,心臟血管有機會再塞,到時未必能再做通波仔,可能需冒風險做搭橋手術!」
本身是西醫也是預防醫學顧問的伍志堅醫生解釋:「通波仔的金屬支架,有可能損毁動脈表皮,引致斑塊脫落,增加中風風險,而且手術後一般三至五年都有再栓塞機會。」至於搭橋,除了有一定手術風險外,美國公爵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發現,1,101位冠心病患者,490位接受搭橋手術治療,611位接受非手術治療,四年後,兩組的生存率並無顯著分別,前者是82%,後者是78%。
黃女士考慮利弊與風險後,沒有選擇通波仔,並抱着一試心態,接受了螯合療法。「沒想到做了十次治療後,我的胸口不適及氣促便消失了。治療前後最明顯分別,便是以前出中環港鐵,走那32級樓梯,要休息四次才可走完,如今一口氣已能完成!」黃女士開心的說。
伍志堅醫生解釋,螯合治療的機制相信是人體內的自由基遇到有毒的重金屬時,會製造更多自由基,對心血管造成傷害有關。2014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有四種重金屬與心臟病相關,它們是鉛、水銀、鎘和砷;將它們排出體外有助減低心臟病的風險。而螯合療法就是一種去除身體重金屬的療法,透過靜脈注射一種合成氨基酸(EDTA),把人體組織內的金屬離子經小便排出體外。
螯合療法自五十年代已有心臟醫生採用,當時有臨牀研究證明其成功率平均超過九成,有助改善患者四肢溫度、肌肉協調、腦功能運作及耐力等,亦減少心絞痛及氣促。
近年美國每年接受螯合治療的人士數以萬計,美國國立補充和替代醫療研究中心聯同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於2002年耗資3,000萬美元,進行為期10年研究,涉及幾百個心臟科醫生和1,708名曾患心臟病人士,一半病人接受EDTA點滴、另一半則接受生理鹽水點滴。
結果發現,螯合療法比傳統治療﹙膽固醇藥和薄血藥﹚能更有效減少心臟毛病的發生;做了螯合療法後,心臟病發作、中風,或因做了支架或搭橋手術引致死亡的風險,都較傳統治療低18%;如果患者同時有糖尿病,心臟毛病出現的風險可降低41%。再者,螯合療法是安全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