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消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莫樹錦教授近日榮獲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OncLive®譽為「腫瘤學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成爲首批獲此國際殊榮的亞洲專家,更是第一位來自歐美學府以外的得獎學者,著實令人振奮!小編相信隨著醫學及科技的發展,癌症病人的康復機會將愈來愈高~~
中大醫學院莫樹錦教授成首位來自亞洲學府學者獲全球「腫瘤學巨人」稱譽 表彰他推動全球肺癌研究及治療的傑出成就
圖片及文章來源(節錄):
med.cuhk.edu.hk
全球肺癌權威、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近日獲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 OncLive®譽為「腫瘤學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表揚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療上的卓越領導及貢獻,為全球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莫教授是首批獲此國際殊榮的亞洲專家,更是第一位來自歐美學府以外的得獎學者。
研究成果扭轉肺癌治療方向 重新定義全球肺癌治療標準
以往晚期肺癌唯一的治療方法是化療,化療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約一年。
莫教授於 2009 年發表 IPASS 研究(IRESSA Pan-Asia Study),以亞洲的非吸煙肺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是全球首項研究證實帶有 EGFR 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接受標靶治療的效果較化療優勝,正式確立標靶治療為 EGFR 基因變異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其後,莫教授又於 2014 年證實標靶治療較傳統化療更有效治療 ALK 陽性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現時 EGFR 基因變異及 ALK 陽性肺癌患者的存活期一般可超過三至五年。
基於以上肺癌研究的重大突破,現時確診晚期肺癌的病人,首先要接受基因測試,確定是否 EGFR 或 ALK 基因變異,才決定治療方案。如果是 EGFR 或 ALK 基因變異,標準的第一線治療是標靶藥。醫生會針對不同的基因變異為病人度身訂造治療方案,選擇用藥,實踐「個人化治療」的概念,讓肺癌患者活得更好及更長時間。
由於癌細胞會「進化」,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一線標靶治療後一段時間,會開始呈「抗藥性」,需要轉藥。莫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提出肺癌病人需要持續地監測「癌症進化」的情況,若接受標靶藥治療後又再出現基因突變,應對症下藥,以持續優化治療方案。
近年免疫治療的發展,為那些非 EGFR 或 ALK 基因變異的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莫教授發表的一項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了單獨使用免疫治療對 PD-L1 蛋白有高表達的肺癌患者的治療效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採納此研究結果,於 2019 年批准免疫治療的使用。

今年,莫教授再為肺癌治療及基因編輯技術揭開歷史性的新一頁。他領導全球首個利用人體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晚期肺癌治療方案的第1期臨床試驗,確認了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進行相關操作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多年來,莫教授領導多個重要的大型跨國研究,並於頂尖醫學期刊如《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刺針》(The Lancet)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等發表逾 250 份文章。他憑證實 EGFR 基因變異之肺腺癌患者,如在接受一線標靶治療後再出現基因突變及抗藥性,可透過新的治療模式,將癌症無惡化存活期有效延長超過一倍,於 2017 年獲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選為十篇「2017 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之一。
莫教授屢獲國際殊榮,2013 年獲 Bonnie J Addario Lung Cancer Foundation 頒授 Addario Lectureship Award,2017 年獲頒授美國臨床腫瘤學會院士和 Paul Bunn Jr Scientific Award,及於 2018 年獲歐洲腫瘤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