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第一大癌症,每年新症人數超過5000人,數目驚人。其實大腸癌不難預防,只要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瘜肉及時切除,便可有效減低癌變的機會,惟不少人都因爲「怕辛苦」而抗拒做大腸鏡。

值得高興的是,中大科研團隊研究發現可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偵測大腸瘜肉及檢測出大腸癌,準確率更高達八成以上。小編相信隨著醫學的發展,可大大減低患癌風險~~


原文節錄自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醫生Facebook

//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發現,透過檢驗糞便內的細菌組合,可以判斷患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準確度比驗血或大便隱血更高。

大腸癌的形成,除遺傳因素外,環境的影響其實更重要。隨着飲食習慣變得西化,紅肉、加工肉和醃製食物越來越普遍。我們發現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致癌細菌增加,反之抑制癌病的好菌會減少。在如此失衡的情況下,腸道便會長出瘜肉或甚至演化成大腸癌。

中大的科研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檢測出大腸癌,準確度超過九成;更可以偵測大腸瘜肉,準確度也超越八成。利用這項嶄新技術,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瘜肉及大腸,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亦可以縮短大腸鏡的輪候時間,讓高風險人士受惠。

既然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原因,將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組合和比例,令腸道變得健康,有機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從而改變你的命運。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有望於下年提供給廣大市民,期望可以惠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人士。 //

相關資訊:
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https://www.med.cuhk.edu.hk/